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同時,報告也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教師是教育事業與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辦好教師教育。
順應人民期待,培育人民教師
人民對于教育的需求,反映的是國家意志、民族期待、民眾囑托,在宏觀上,體現為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制度;從微觀上看,則反映出學生、家長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要求、期許和希望。
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直接體現在教師教育的人民性上,即要著力培育人民滿意的教師。教師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同時,要培養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解決能力和價值觀念塑造能力,使其能夠科學、有效地解決學科理解、知識轉化、教學實施等問題,實現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了培育高質量人民教師,首先,要進一步優化目標體系,突出教師教育職業特色、專業特色,實現軟性目標硬性化、潛隱目標顯性化、零散目標系統化;其次,要進一步創新教育方式,實現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品質全周期、立體化、多角度的高效滲透;再次,要進一步提升師資水平,用優秀的教師培養更優秀的教師。教師教育者不僅要用學識智慧培養人,更要用思想境界引導人。
協同多方力量,凝聚教育合力
辦好教師教育事業,政府、學校、社會、家庭都有責任,如何發揮各相關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協同性、創造性,取得共識、形成合力,是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重要前提。而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教育的目標、方法和資源與眾不同,怎樣拓展教師教育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成為教師教育發展的必答題。這要求我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教師教育發展,著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必須明確各相關主體之間的職責和邊界,各司其職、各歸其位,特別要突出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主體地位,鼓勵支持高水平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臺,同時鼓勵高水平綜合大學積極參與,發揮好教師發展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遴選一批優質中小學作為教師教育的實踐基地。
構建教育生態,滿足多元需求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地域文化存在差異、人才需要不盡相同、教育發展水平不一致,這就要求教師教育必須采用積極的差異化策略來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對高質量教師的需求。
打造教師教育生態系統,需要堅持系統思維,關注數量、質量、階段、層次、類型、分布、協同等多維度變量,關注區域、城鄉和校際差距,補齊短板。就當前來看,教師教育領域有三個薄弱項急需改善。一是推進職前教師教育與職后教師發展的有效銜接與協同。要進一步完善一體化培養舉措,解決職前教師教育與職后教師教育各自為政、各行其道問題,優化教師教育資源,提升教師教育質量。二是強化職業技術教育教師培養的政策供給。2022年版中國職業分類大典細分了1636個職業、2967個工種,其中綠色職業133個、數字職業97個。為了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的精細化、精準化需求,教師教育需要更加有效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導,從而實現職業技術教育教師培養質量和數量的穩步提升。三是加強農村地區、偏遠地區、艱苦地區的教師教育培養。要進一步優化政策細節、提升實施質量,確保教師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
總結成功經驗,形成中國話語
我國教師教育具有特色化的內稟屬性和價值追求。首先,我們有制度和體制上的特色與優勢,賦予中國教師教育獨特的目標和內涵;其次,我們有社會和文化上的基礎與特點,中國擁有5000年不間斷的文明和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蘊,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這是中國教師教育實踐和理論發展的獨特智慧優勢與實踐空間;再次,我們面對著不一樣的教育問題和教師需求,簡單的理論移植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研究中國教師教育的獨特問題、探索其內在規律,是我國教師教育實踐和理論建構的必由之路。在古代,大量先賢就深入思考過教師教育的諸多問題,比如,《學記》僅用1229個字就深刻而生動地論述了教育、教學、課程、評價、教師等問題。近代以來,我國在教師教育理論方面的探索與成就更是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新時代十年以來,我們對教師教育進行了多領域、成體系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豐碩成果?偨Y經驗、超越經驗,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理論,既是高質量服務中國教師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向世界教師教育發展提供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的重要途徑。
(作者:于海波,系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