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職業教育中心作為全國首批國辦中職學校、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十三五”以來,大力實施產教融合,不斷開辟國際化校企合作新路徑,拓展師生國際視野,形成國際化校企合作“萬州模式”,輻射引領大批中職學校走向國際合作之路。
深化校企合作 開啟職教國際化道路
2016年,學校成為施耐德電氣“碧播”職業教育計劃項目學校,建成智能照明和智能電氣實訓室;聯合政府、企業組成產教聯盟,共同開展調研、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教學資源、培訓師資、共建實訓基地等活動,推動專業發展。學校成為施耐德“碧播”職業教育計劃項目西南地區中心學校,雙方合作的“電氣能效管理人才培養項目”被評為第二批“中法工業合作示范項目”。
為落實“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建設職業教育服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戰略,培養高端綠色智造人才,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自動化類綠色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實踐,聯合建成智能制造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和綠色智造人才培養和創新中心,配套建成光伏發電設備,每年可持續為校園提供清潔電力約450kwh。實施綠色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養,累計實施自動化產線技術改良和設計18項。2022年,電氣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成功入選國家產教融合專業合作項目建設試點專業;雙方合作成果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成為渝東北綠色智能示范校。
2022年,學校成功申報中德先進職業教育項目,建設集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教學、培訓、鑒定一體化實訓基地,為庫區汽車后市場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國際合作 共育復合型人才
學校組建政、校、企產教聯盟,先后組織教師近150人對施耐德電氣23家供應鏈工廠、市內外100余所同類專業職業院校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進行調研考察,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明確電氣技術應用專業“培養從事綠色智造生產現場、工程現場及工程維護領域的設備安裝與使用、維護與檢修、工藝控制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全產業鏈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學校引入施耐德電氣綠色制造生態架構(EcoStruxure),按照歐洲工業4.0標準,打造集教學、展示、實訓功能于一體的教學中心,實現綠色工廠運營場景沉浸式教學。
對接國際先進水平的施耐德“智能制造集成”生產方式,實施“產學研訓創”融合人才培養。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該專業在校生由不足100人增加到1200人,校企聯合實施新型學徒制和綠色技師班訂單培養300人;拓展對接產業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嵌入8門“碧播”能效管理課程,開發18門技改項目工作手冊;搭建“雙導師”實踐能力提升創新平臺,共建市區級創新創業示范團隊3個;構建“研訓創”一體化創新創業平臺,培育自動化類專業“卓越”人才200人,為企業實施技改項目18項,產線效益增加43.6%。
校企共同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開發電氣設備運行與控制等核心課課程標準32門,18門實訓指導手冊,36個模塊考核標準等系列標準化文件。對接國際化先進“崗證”標準,引入第三方參與的多元教學質量評價,借助“學分銀行”平臺,實施多維度智慧化評價,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樹立“綠色”底線思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育訓成果豐碩 探索產教融合育人新路
近3年,電氣技術應用專業在技能大賽獲得市級以上獎42項,機械汽修專業獲得全國巴哈賽車爬坡賽第二名及其他市級以上獎項20余項。
成功立項市區級創新創業示范團隊6個、市級中職名師工作室1個;培育“長江學者”1人,重慶英才1人;立項市級以上規劃課題5項,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獲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8項。
建立太陽能發電及綠色智慧能效管理體系,年發電量近50萬度,占全校全年用電的40%。作為賦能校園,在用電緊張的7、8兩月為三峽電網送電近10萬度。學校成為綠色職教服務區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汽修專業加強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策略。
校企共同培養綠色智造等領域學生共3568人,共同培育學徒制學生1002人,培訓企業職工、新型農民約1200人,探索出了一條集群教育、產教融合、“一體化”育人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