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39年歷史的濰坊中學,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背景下,創新開展復合雙線教研模式建設,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學生。
辦學機制
“一二三五”,提升辦學水平
學校踐行“人文·惟真·為幸福而教育”的辦學理念,提出“一二三五”辦學機制,即一個目標、二線并進、三基協同、五部聯動,以不斷提高育人質量。
一個目標:厚植人文底色,培育卓越英才,建設幸福濰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提升學生、家長、教職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卓越英才。
二線并進:學校內部工作和對外工作兩條線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學校內部工作以黨建為引領,發揮黨委領航作用,實施扁平化管理,做到“七從、三做、三抓”,即圍繞從高、從細、從嚴、從實、從專、從正、從快標準,做落實黨委決定表率、做服務師生家長表率、做師德師能引領表率,重點抓好校園安全、育人質量、品牌創建三方面工作。對外重點加強家校社共育,形成育人合力,積極對接上級主管部門,加強與屬地部門的溝通,與初中學校銜接,聯系社區、企業、高校建立活動實踐基地,實施“一報、一刊、一號、一網”提升工程。
三基協同:以教學管理、教研評價、安全服務為基準點,協同驅動,提高品質。構建起以教學部為圓心、9個服務中心為外延的“同心圓”服務體系,堅持教學管理精細化、教研評價精準化、安全服務立體化。
五部聯動:建立五個教學部,以高一、高二、高三年級為基礎,統籌安排、合理規劃、資源共享、聯合管理、互為補充、整體推進。既增強了校級層面教育合力,又有利于各教學部之間良性競爭。
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在集中安裝中央空調的基礎上,為學生宿舍加裝淋浴設備;在每個班級設立書架,購買適合學生閱讀的紅色經典和各類專業期刊;安裝電動車充電樁等。目前,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的學生綜合體(餐廳及公寓改擴建)正在緊張施工中,3號學生公寓將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明年全部完工后,能夠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就餐及住宿需求,提供更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2021年,學校黨委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學校獲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山東省校園安全工作先進集體”“濰坊市五一勞動獎狀”和“濰坊市鑄魂育人示范!睒s譽,學校餐廳被評為“山東省中小學校星級食堂”。學校獲得濰坊市“優質家長學!币坏泉,家長委員會被評為濰坊市中小學優秀家長委員會等。
學科教研
復合雙線,提高育人質量
為了適應“雙減”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學校將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堅持賦能與減負并舉、嚴管與厚愛并重,創新復合雙線教研,提高學校育人質量。
復合雙線學科教研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科教研室和教學部備課組形成平行雙線學科教研,二是卓越學院年級教研和學科教研構成立體雙線融合教研。
平行雙線學科教研。針對教學部、學科教研室、級部備課組存在的忽視長遠規劃、積極性不高、年級銜接不足等問題,學校開展平行雙線學科教研改革。第一條線是由教師發展服務中心牽頭、依托學科教研室開展的全校學科教師的大學科教研活動,第二條線是由教學部牽頭、依托學科備課組開展的教學部學科教師的學科教學活動。
大學科教研活動,在每月第一周開展,聯系黨委委員、包組中層干部和學科全體教師參加。學科教研室主任負責制定學科教研室教研規劃,協調指導教學部備課組制定教學計劃,確立學科教研活動主題、活動內容和安排。每期由主持人介紹教研活動主題和任務要求,參與者圍繞主題和任務,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主持人提煉觀點,形成共識。每學年結束,教師發展服務中心組織對教研活動整理總結,匯總學科教研計劃、活動記錄和課題研究成果、團隊成員成長情況、學科成績等,加強教研團隊建設,形成學科教研文化。
年級學科教學活動,由教學部牽頭組織,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分年級開展教材研究、學案設計、“三說一思”、觀課議課活動。學科教學計劃,內容包括新授課進度安排、單元復習安排、考試評價安排等。教學部設計活動規則,明確教學活動集體備課流程;備課組根據教學活動計劃確定研究內容;主講人提前一周在備課組公布。如說課環節,包括說教材、說課標、說近三年高考題和考查方向、預判難點、重難點解決辦法、設計的學生活動及如何開展、展示課件和學案;又如研究高考題環節,包括選題原因、試題情境來源、如何審題、標準答案如何得出、舉一反三變式題等。
立體雙線學科教研。根據高考綜合改革交叉知識點逐年增加、學生綜合知識水平提升和卓越學院各年級任課教師較少等特點而設計實施。橫向要求卓越學院教師參加同一年級學科教研活動,共同研究,形成學科合力;縱向是卓越學院三個年級的教師開展跨年級、跨學科研究,實現學科之間、年級之間融合教研。
橫向教研活動,卓越學院任課教師參加每月一次的大學科教研活動和每周一次的級部備課組學科教學活動。發揮先發優勢,引領示范重難點突破方法、課堂處理技巧;總結闡述卓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借助集體智慧,形成學科合力,提升育人質量。
縱向教研活動,利用每周半天時間,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之間進行縱向教研,研究同一學科在不同學段學生關注的問題,形成不同學段學科貫通和銜接;研究不同學科同一學段的交叉融合、情境知識關聯提升,形成學科融合發展;研究每一名學生的目標規劃、學科提升、習慣養成情況,形成具體可視化可追蹤的個性化培養方案,滿足卓越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
通過推進復合雙線教研活動,構建起全方位、全學段教研網絡。全體教師結合新課程新教材深度學習,以研促教、以研興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精準學習,使育人質量實現再提升。
2021年,學校3項思政課改革創新案例取得濰坊市一等獎,7項課題獲得濰坊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年度課題立項,6人獲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市級優秀課例,4項特色課程成為濰坊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品牌課程建設中期培育項目,2名教師在濰坊市首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教育教學說課活動中分獲一等獎和二等獎,4名教師獲得濰坊市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等。
互促課堂
“2250”,課堂提質增效
學校以“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為培養目標,致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凇半p減”總體要求,學校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建設“2250”互促課堂。
“2250”的含義是:標準班額每個班級50名學生,一節標準課堂45分鐘,全體學生一節課總時間2250分鐘。每節課都要用足用好每名學生的每一分鐘。
建設“2250”互促課堂,就是系統規劃整體設計教學流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評價為保障的教育理念,讓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將學、評、教、考統一到核心素養維度,將清晰的預期效果確定為學習目標,用評價調控學習過程,實現課堂提質增效,學生教師共同提升。
為實現課堂高效教學,學校多次邀請教科研專家到校指導,從高考備考、新課程新教材、高考命題、新課標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研修,使核心素養培育通過“2250”互促課堂扎實落地,消除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割裂的現象。
學校在尊重學生自愿選擇基礎上,開展選課走班。遵循“優勢引導、自由選報”原則,其中,政史地、物化生、生政史等優勢學科組合,固定教學班級;其他選考科目組合實施“小走班”。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形成優勢學科組合群,滿足學生多種選課需求。
學校設立卓越學生培養學院,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求,大力培養卓越拔尖創新型學生。根據每一名學生的特質,通過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考核和診斷,進行規劃設計和教育服務,形成個性化學生培養方案。精選優秀、適合的教師參與,為學生成長提供“一對一”指導,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迅速提升。
2021年,卓越學院臧靖宇榮獲全國英語大賽一等獎,孫靖杰在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李佳一、郝智坤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復試比賽中榮獲一等獎,8人次在市實驗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省級比賽。
一系列有效舉措,實現了減負擔不減質量、增效果不增壓力。
濰坊中學的愿景是建設幸福濰中、創辦卓越學校、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好學校。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高質量教育,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幸福卓越成長,是濰坊中學的辦學追求和全體教職工的初心使命。
(濰坊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趙洪東)
|